浙江日报衢州乡村之变,从一栋房开始浙江

-03-:23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沈晶晶肖国强于山通讯员毛俊寅

“假如我在农村有栋房,会建在哪?怎么建?用来做什么?”针对农民建房难、建房乱、风貌杂等问题,衢州开展了一场关于“农房风貌提升”的“头脑风暴”,在农村掀起热烈议论。

此后,从“一户多宅”整治,到农房布局调整,再到拆后空间利用,衢州试图从怎么拆、怎么建、怎么管入手,重构农民建房服务体系、乡村风貌提升体系、资源转化利用体系,突围“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困境,以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大花园。

眼下,随着“最难啃的一块骨头”——衢江区浮石街道余户附属用房、生产性用房等拆除结束,衢州市“一户多宅”综合整治行动基本收官。截至目前,10个月时间里,该市累计整治“一户多宅”3.35万宗,面积.3万平方米;辅房4.38万宗,面积.9万平方米;复垦面积亩,增加绿化、停车场、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13.8万平方米,有效利用闲置农房16.24万平方米。

一栋栋农房,挥别“建新不拆旧”“好住不好看”等尴尬,离“诗意栖居”的梦想越来越近。

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挣一笔钱,在家里盖栋像样的房子。——梁鸿《中国在梁庄》

解体

龙游县詹家镇山后村里,人人都爱大围墙。为了能在家门口养鸡鸭、种蔬菜,户村民围着自家房子用水泥、砖头砌起一堵堵墙,高的2.2米,矮的1.7米。墙上开扇门,修个大门庭,就成了院子。

村民陈樟根的家就长这样。年时,老陈与儿子靠多年打工存下的积蓄,又找亲戚朋友借了点钱,凑足60万元,拆掉老房,建起新房,造了围墙。“院子有多平方米,瞧着就气派。”老陈的印象中,这些年,造围墙已演变成一场“圈地运动”,人人都想多占些地,有了院子想造辅房,造了辅房还要加层高。久而久之,村里公共空间越来越少,村道越来越窄,每年光电瓶车相撞事故就有五六起。

但事实上,这些耗费心血建造的房子、院子,大多是空的。前些年,老陈在家养猪、种柑橘,辅房还能放农具、农产品。但这些年,家里不再养猪,橘园效益下滑后抛荒,老陈与儿子、儿媳一起外出打工,辅房闲置多时。

在城市,家庭财产继承遵循着《物权法》和《继承法》的规定。但在乡村,家庭财产继承的重要方式是“分家”,在祖宅等观念下,一户多宅、建新留旧等现象普遍。选择在原址建房的观念,也固化了乡村空间格局,不利于改善居住条件。

同处一县,海拔余米的沐尘乡双戴村,是另一幅光景。46岁的曾玉香在金鸡庵自然村一栋黄泥房里住了15年。山上交通不便,每次到行政村办事需走6公里,花近1个小时。加上老屋久未修缮,每逢雨季,家人提心吊胆,村干部也担惊受怕,搬到山下成了他们最大的心愿。

但根据此前政策,双戴村已不再审批建房,想住上新房,曾玉香只有一个选择:拆掉老屋,到村集聚点申请宅基地自建新房,“拆黄泥房,老人舍不得,建新房要30万元,钱哪儿来?”

“想建不能建、违建没看见、新建乱搭建、有了还想建、建了梦里见。”在调研“不下个村子”后,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金华得出了结论,“近年来,通过下山异地搬迁、‘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农民住房条件、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但‘有新房没新貌’的问题依然突出。”

据统计,到年3月,衢州市60万幢农房中,非法“一户多宅”近3万幢,常年闲置农房达万平方米。从空中俯视,布点散乱、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农房包围着小块田地,村庄日渐拥挤,难以承载公共服务的延伸、产业的发展、重点项目的落地。

让建房观念解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势在必行。去年4月,衢州谋划部署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工作,将此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列入市委15项攻坚任务之一。

“为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zhoushizx.com/qztw/14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