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构建科研人才共享模式国际

科技日报记者江耘王春吴长锋张晔过国忠金凤“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以前人工检测需要两小时,现在可以压缩到20分钟。”在江苏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内,金海军博士每天心无旁骛地忙着给空气压缩机做“智慧体检”。年9月,金海军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事业编制,他的孩子得以在当地的重点小学就读,自己仍能在常州从事研究,他与团队研发的空气压缩机检验平台则开始在浙江省衢州市市场监管局质检中心使用。金海军说,这样的状态,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在年12月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人才”成为高频关键词。《规划纲要》提出,要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与此同时,G60科创走廊串联九城、“一小时都市圈”便捷交通、三省一市人社部门聚焦“人才服务协同”等,促使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地区科研人才积极融合一体化进程。打破刚性制约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去年7月,江苏宜兴市创新实施了“举家引进配套”工程,重点解决人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zhoushizx.com/qzhj/14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