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衢州经信大步迈向全省新的经济增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王继红通讯员蒋凌志毛燕平

概览

四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四十年,衢州工业发展日新月异,波澜壮阔,工业经济进入快速成长期,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跨越。

年至年——积累成长阶段。整个工业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实行政企分开,企业逐步改造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企业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乡镇工业的崛起、个体私营经济的激活,为衢州市工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年至年——激活主体阶段。衢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主攻工业”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形成偏重型的工业结构,年衢州市重工业增速已高于轻工业6.2个百分点,个私经济加快发展,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经济实现了复苏回升,工业产值增速从个位数回复到两位数。

年至年——快速发展阶段。年,衢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两大战略,加快以开发区为重点的平台建设,探索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发展路径,培育以“”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集群,出台以“工业50条”为重点的政策体系,年-年的十年间,有八年规上工业产值增速超过30%,平均增幅达到28.98%。

年至今——转型升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衢州市工业发展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总基调,以“三去一补一降”为总抓手,出台“工业18条”和“小微企业18条”等政策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40年来,衢州工业在实践中发展壮大,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衢州实际的发展道路。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新突破,氟硅新材料、特种纸等行业步入国内领先水平;园区平台建设取得大跨越,绿色产业集聚区实现实体化运作,体制机制活力初步显现,大项目承载力明显增强;高端要素取得新支撑,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新提升,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扶工兴工力度不断强化,“工业立市”发展理念牢牢扎根,工业现代化发展体系初步建立。

制图吕晟晖

开放思路开阔胸襟

“十一五”期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高达27.6%,占全省的比重由年的1.4%提高到年的2.1%,实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衢州成为全省新的增长点的要求。

“五星闪跃”强力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坚持“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不动摇,引导社会资源向工业领域倾斜,以工业化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理论指导理念创新不动摇,不断通过强化政治责任理念、后发优势理念、产业集群理念、高端发展理念来指导实际工作,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赶超周边地区和发达地区;

坚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不动摇,制订市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开展“工业五大提升”工程,推进特色产业综合配套改革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等,不断引导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大谋划大发展不动摇,落实拓展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产业大升级、与巨化大协作等举措,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

坚持工业领域体制机制持续创新不动摇,实施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十三五”期间建立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与企业亩均产出率挂钩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市领导和部门联系服务企业、项目、园区的“三服务”机制,切实优化工业发展制度环境。

工业转型步伐铿锵

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衢州市工业进入转型发展期,工业经济发展表现较强的韧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快,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业平台“串珠成链”式发展,已形成“国家级工业平台——省级工业平台——省级特色小镇——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立体式、多层次、梯度型的新型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体系,其中国家级工业平台2个、省级工业平台6个。研发创新水平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发展。年,全市工业经济取得了近五年来的最好成绩,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9.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

工业转型成效主要受益于:扶工兴工力度取得新突破,工业立市理念牢牢扎根。出台扶持资金和应急转贷资金,扶持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专项资金规模明显扩大,从原来的1亿多元扩大到3.5亿元。加强倒逼机制研究,出台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分类排序、城镇土地使用税分类分档奖励等倒逼转型政策。产业集聚区实现实体化运作,体制机制活力初步显现。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在全省率先实行“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的运营模式,对衢州市进一步做大产业平台,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落户园区,为打造“浙西科技城”打下了坚实基础。产业培育加大力度,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程,加大对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企业组织结构日趋优化。年,全市有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家;大中型企业92家。

主导产业加速崛起

一个区域的工业发展与竞争,最终看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崛起:

从年提出“”产业培育工程,到“十二五”期间提出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到“十三五”期间提出构建“1+2+3”生态产业结构,目前我市已逐步形成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档特种纸、数字经济、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态势正逐步显现,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主导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培育主导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年以来,通过不断摸索实践,调整主导产业培育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能动。

年底衢州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培育“”产业,标志着衢州工业经济转入以抓特色、抓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的新阶段。以“”产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就是全市重点培育4个全国制造中心、10个特色产业基地。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领先、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制造业体系,使氟化工、有机胺、矿山风动机械、硅材料产业在国内外具有更强的市场、技术、信息、效益等竞争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中心。推进新型干法水泥、电光源、高档特种纸、金属制品、输变电设备、精细化工、钙产品、竹木加工、消防器材、蜂产品等特色制造业做大做强,向基地化和集群化发展。年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2%,销售超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48家,占全市亿元企业数76%。年机械行业成为全市第二个百亿行业。年巨化集团销售收入首超百亿,成为衢州市第一家百亿企业。

“十二五”期间,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金属制品、特种纸、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构筑“”现代工业体系。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氟硅新材料行业是目前衢州市整个工业经济中优势最明显、素质提升最突出的行业,现拥有氟化工、无机硅、有机硅三大产业链,是国家级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氟硅质检中心。产业提升成效显现。化工行业从基础化工向氟硅新材料转型提升。矿山机械从传统的空压机和凿岩机,发展成为以工业、冷媒及大型钻凿配套用的空气动力机械,以潜孔钻机、大型钻凿台车为代表的掘进装备两大新兴装备制造产业。传统的造纸行业,提升为以特种纸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市特种纸产品覆盖6个系列多个30多种,产值约占全国特种纸产量的20.7%。食品行业由传统的本地农产品加工,提升为饮料为主、品牌企业集聚、产业水平先进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氟生产基地

“十三五”期间提出构建“1+2+3”生态产业结构,优先壮大新材料产业一个先导产业,培育做强智能装备、信息经济两大新兴产业,提升做精生命健康、时尚轻工、循环经济等三大特色产业,优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国家高新特色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努力打造“工业立市”升级版,为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工业平台华丽转型

平台承载工业项目,是企业的立足点、起步处、腾飞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衢州开始尝试工业园区的建设。年,江山市在原电子工业部第36研究所遗留资产的基础上建立江山城南开发区;年8月,衢县筹建沈家经济开发区;年2月,衢州经济开发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随后,柯城区在市区双港口建设双港开发区,浙江开化工业园区、浙江常山工业园区和浙江龙游工业园区等省级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也先后成立。年,市本级在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的基础上新建了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年底至年初国家实施园区清理整顿。浙江衢州经济开发区、浙江江山经济开发区、浙江衢江经济区、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常山工业园区、浙江开化工业园区和浙江龙游工业园区7家先后通过国家审核并成为衢州保留下来的省级园区,一批乡镇园区被取缔,工业园区发展得到规范。

工业平台发展层次不断提升。衢州市依托各级工业平台切实推进省级产业基地建设、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工业强县(市、区)建设,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截至年底,全市已拥有国家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中国特种纸生产基地、中国竹炭之乡、中国钙产品产业基地、中国木门之都、中国电子化学品产业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并建成了浙江省光伏产业基地、浙江省硅产业基地、浙江省电光源产业基地、浙江省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浙江省千万吨水泥熟料基地等一批省级产业基地。

建立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年8月开始试行,年在全市推广,年、年、年又进一步深化完善。这项机制是衢州市首创的一项工业项目评判和服务机制,旨在工业项目落地之前,由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从产业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咨询以及项目工艺装备技术、环保安全风险、能源消耗、用地条件等方面,集中对项目进行审议和服务,在把好项目布局、项目质量、环保安全节能、企业素质和投资政策五个关口的同时,对项目落地实行“一站式”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审批管理中出现的互为前置的问题,免除了项目业主奔波各部门之苦,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项目行政服务效率,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如:工业投资项目审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年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最多90天”。严守项目环保安全底线,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布局,为我市“推进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家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创新驱动引擎迭代

从“两化融合”“四换三名”到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再到“亩均论英雄改革”,衢州工业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创新驱动发展史。

推进“机器换人”,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支持重点行业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举办衢州市“机器换人”供需对接会,建立衢州市“机器换人”试验中心,组建“空气动力机械装备与轴承行业”“输配电制造行业”和“工业自动化控制”三个“机器换人”专家组。涌现开山集团、明旺乳业、乐叶光伏、维达纸业、捷姆轴承、森特拉等一批成功案例,拥有禾川科技、亿洋智能、衢州中科数字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江山木门家具列入省级“机器换人”分行业推进试点。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互联网在制造领域应用不断深化。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企业宽带接入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江山市列入年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和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化工行业示范企业;开山压缩机有限公司被列为机械行业示范企业;仙鹤特种纸有限公司被列为造纸行业示范企业。

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年以来,衢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四换三名”工作部署,把“四换三名”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合拳”,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举措,健全工作机制,“腾笼换鸟”成效明显,“机器换人”逐步推进,“空间换地”多措并举,“电商换市”蓬勃开展,涌现出一批名企、名品、名家,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无止境,扶工兴工强工理念深入人心,管理体制的完善功不可没,利在长远。

年衢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工业50条”政策,年出台《关于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实现特色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工业50条),使工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进一步明确。

年,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发布《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工业新飞跃的若干意见》(简称“工业30条”)。“工业30条”既传承原“工业50条”工业立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又突出了导向性、激励性、机制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对推进衢州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年,对“工业30条”进行修改并出台《关于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工业18条”),之后制定一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和专项产业配套政策,新增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氟硅新材料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振兴光伏产业发展资金,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盘子进一步扩大。

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是对“工业18条”补充完善。

年,高标准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创新驱动加快绿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资金总盘子3.5亿元,打通使用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专项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带动社会资本,放大杠杆效应。专项资金规模明显扩大到现在的近3.5亿元。政策一年兑现一次改为半年兑现一次。加强倒逼机制研究,出台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分类排序、城镇土地使用税分类分档奖励等倒逼转型政策,牢固树立保护钱江源头生态的政治责任,在生态化、绿色化方面做了很大控制,连续两年夺得“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

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常态化。年衢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工业立市、借力发展”两大战略。年,衢州市首次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确定培育“”产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同时,全面制订出台“”产业每个产业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总体上是预测性和指导性,也有一定的操作性。制订和实施有效的产业规划是当时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导和培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措施。之后的每个五年都制定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操作化、具体化、项目化为原则,进一步细化总体规划,把工业发展战略落实到工业布局规划、园区规划、产业规划和具体项目上,并加大规划执行力度。

绿色发展勇攀高峰

绿色是衢州的本底,发展工业,不忘基调。我市工业绿色化发展不断迈进。

历年来,我市先后整治小化工、小造纸、钙产业、小水泥、木门等落后产能,坚决推进“去产能”和落后淘汰。通过结合“五水共治”和“低小散”行业整治等行动,全面推进全市以“四无”企业(作坊)为主的“低小散”整治工作。启动淘汰日产0吨水泥回转窑装置行动,争取“十三五”期间削减全市水泥产能万吨。

强化节能技改和清洁生产。全市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改,全市完成43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新推29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创建4家省级绿色企业。推动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成为全省第一家省级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支持巨化集团公司静脉产业园项目建设,强化源头节能减排。

探索推进绿色制造。积极支持华友钴业申报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国家工信部命名的绿色工厂称号,推动绿色制造示范应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探索与企业能耗和排放结合绿色信贷机制,倒逼企业绿色发展。

推进能源要素配置改革。深化用能权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全市能源消费总量预算化管理和市区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等的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工作,强化排序结果运用,对列入限制淘汰类的企业积极运用水价、土地使用税等差别化政策,加快落后产能退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结束语

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衢州工业正按照市委“”发展战略体系总要求,认真落实衢州工业提质增效“鸿鹄”计划,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绿色工业为主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弯道超车”和新兴产业“换道超车”,全力推动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下一阶段,我市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两化”融合;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持续加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高质量平台,推动“三生”融合。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有效提升产业能级。深化提质增效改革,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加强企业培育力度,打造名企名家名品。着力提升服务精准度,全面优化产业环境。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八八战略”十五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更需要落实好“八八战略”和新发展理念,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高举产业大旗,唱响“产业为王”,增强产业自信,树立“传统产业弯道超车,新兴产业换道超车”的鸿鹄之志,加快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在全省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工业梦!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zhoushizx.com/qztw/958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