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的三衢道中,写尽夏天的美好,诗人

北京的最好痤疮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随着时令交替,盛夏也恪守着约定,在蝉鸣的序曲中、在木槿花的峥嵘绽放中、在蒲扇有节奏地挥动中,炎炎夏日如约而至。晚风也不甘寂寞,明显增加了几分热度,加入到盛夏的行列中来。

盛夏时节里,温度持续攀升。人们为了在盛夏的酷热中获得一丝清凉,感受一份惬意,于是很多方法派上用场。空调的凉风足以让居室成为静享清凉的空间,冰镇的西瓜、饮料足以成为纵享清凉的首选,大树底下乘凉也不失为很好的让体表感受到舒爽的方式。

那么在古代没有空调和冰箱的时代,人们是怎样度过炎炎夏日的呢?其实古人早就想出了很多方法。

北宋诗人张耒在《夏日》中说:“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他选择来到江村的居所,在山水中与晚风度过酷热,他头枕在空心的凉枕上,听着溪水流动的悦耳的声音,酷热顿时被这诗意的生活消弭得无影无踪,诗人想在这流水环绕的江村长久地居住下去。

于是他又为这首诗添了两句“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张耒这种来到大自然中,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度过夏天的方法真的很接地气。

而南宋诗人庞铸的避暑方法很简单,就是深居简出、自得其乐,他在《喜夏》一诗中写道: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屟到西厢。

诗人深居简出,枕着用新鲜的青竹篾编织而成的枕头,处理着日常公务,这可真是惬意十足啊!屋外的竹林茂密,鸟儿也躲进了竹林中,享受浓阴带来的清凉。

一场夏日的雨水,将池塘中的荷叶洗刷得更加碧绿,雨水也带走了酷热,诗人倍感清凉,于是他来到屋外,去感受雨水的清新,去感受着夏日的清凉。这样清凉的夏日怎么能不叫人喜爱呢?

而南宋诗人曾几的这首《三衢道中》,可以说是诗人度过夏日的舒适的、愉悦的一次身心体验。原诗如下: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先说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曾几,字吉甫,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曾几是宋代诗坛很有名的一个诗人,诗人陆游就出自曾几门下。

曾几学识渊博,他的诗歌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同时,曾几诗风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畅轻快、形象生动。

曾几的诗歌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尤其是他的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堪称精品。陆游评价他的老师“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其实曾几诗歌的诸多特点在这首《三衢道中》体现得也很明显,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写的是诗人在夏日的一次游览经过。

诗人按照最为简单的直线式的时间进程,叙述了诗人在夏日游览三衢山时的所见所闻。这首诗展现的也是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片段,呈现在诗作的景物有梅子、晴天、小溪、山路、绿荫、黄鹏等,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

诗作题目《三衢道中》,三衢,是一个地名,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州市),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三衢山位于浙江衢州常山县城北约10公里处,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亲山,文献记载:“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三衢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诗中,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点明季节和天气。梅子成熟时,正值江南初夏季节,这段时期,常常阴雨连绵,因而也有梅雨一说。这从柳宗元《梅雨》中的“梅实迎时雨”,赵师秀《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都可见一斑。

其实,这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天气的不确定性,也就是特殊的天气。曾几有好几次去三衢山的经历,常常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天气,但有一次恰巧碰上了难得的晴天。

于是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三衢道中》,在这首清淡雅丽的诗作中,诗人格外强调了晴好的天气。由此可见,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诗人在这里之所以格外强调晴好的天气,一方面是因为这次的衢州之行正好是在梅子成熟的夏季;另一方面则是以天气的晴好,为下文写沿途所见的清新的夏日景物做足了铺垫。

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写明诗人正在行旅途中,正好照应题目中的“道中”二字。因为衢州地处浙江西部,衢州境内多山多水,所以诗人此行是水陆兼程。

这一句是对诗人路程经过的叙述,大意是说,泛舟小溪,溯流而上,当水路不能前行时,便舍舟登陆,循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却”字含有转折意味,这一句把诗人由水路转到陆路时的新鲜喜悦感细微隐约地表现了出来。

曾几此行是从衢州返回常山,衢州到常山有40多公里的路程,诗人先走水路,逆流而上,水路结束后,诗人还要在蜿蜒的山路上行进一段路程。

尽管旅途劳顿,但当诗人看到沿途的夏日美景,尤其是道路两边成熟的梅子,以及这难得的梅子成熟时的晴好天气后,这足以慰藉诗人旅途的劳顿。诗人被这夏日里的景色感动,为自己能够欣赏到这些美丽景色而高兴。

“绿荫不减来时路”,读到这里,诗意也明朗起来,原来诗人在不久前,已经沿着与这次相反的方向,有过一次在三衢道中行进的经历了,这次是正好沿原路回去。

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追忆上一次在三衢道中的行旅经过,只用“来时路”三个字一笔带过。

相同的场景,相同的欣赏风景的人,相同的在三衢道中行进的人,只是观看风景的心情大不相同,行进的方向也与上次相反。

因为这次恰逢难得一遇的晴好天气,这大大弥补了诗人以往视觉体验的遗憾。因为在晴好的天气里,风景会以更光鲜、更靓丽的形象呈现在诗人眼前。

“来时路”三个字,是一种记忆,是一种印象,并与诗人这次从三衢返回常山的所见所闻构成对照,以突出此次旅途的新鲜感受。

这样写的好处就是,在诗意的构思上别出心裁,在画面的剪裁上也是匠心独运,这一点恰恰体现了曾几诗歌中语言流畅轻快、形象生动的特点。

“添得黄鹂四五声”,当诗人行进在陆路时,他在蜿蜒而上的山路上,看到了夏日特有的美丽景色,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似乎和不久前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荫丛中,时而传来几声清脆的歌声,

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鹂鸟儿在树林中轻快地婉转啼鸣。这是诗人在上一次的旅途中没有听到的,这一句也恰恰体现出夏日特有的景象。

从“不减”与“添得”这一组词语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季节的变化和时令的推移,原来这次诗人的三衢道中之行已是夏季了。诗人在这次旅途中最大收获莫过于这美妙的黄鹂的歌声了,这一点也微妙地表达出诗人在归途中的喜悦心情。

黄鹂似乎也在用它的歌声与分享它白天飞翔的快乐和喜悦,三衢山沿途的景物,以及夏日里晴好的天气也在静静地倾听着黄鹂的歌声,诗人被这美妙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所感染。

诗人觉得这次在三衢道中行进的经历是这样的美好,因为这旅途的景物是如此的相宜,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都是如此得充满诗情画意。

黄鹂鸟的歌声是极具视听效果的动态景物,沿途的绿荫繁翳、成熟的梅子、一路陪伴诗人的晴好的天气,都是极具静态美的景物,动静结合得恰到好处,像极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好的夏日画卷。

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绿荫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

但诗人匠心独运地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印象重拾,并由此构建了往返三衢道中的景物对比和情感写照,这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盎然的诗意。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对比的运用是这首诗中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诗人在叙事的同时,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

全诗每一句都在写景,浑然天成,描绘了衢州到常山一带秀丽的夏日景色。诗人虽然没有在写景与叙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但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因为诗人早已将自己的情感锲进了景物中。

曾几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夏日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心情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领略到平凡中蕴含的趣味和诗意。

所以,曾几的这首写在夏日的、记录在三衢山行进和见闻的诗歌,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原因就在这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zhoushizx.com/qzfc/14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